更新时间:2022-05-07 10:48
二里岗遗址又称郑州商城遗址,最早发现于1951年,总共分四期。二里岗文化的绝对年代晚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夏中后时期文化)以及偃师商城遗址(先商或早商文化),而早于安阳殷墟遗址的晚商文化。
该文化的重要遗址首推郑州商城。该城1955年发现,城址平面为东北角不规则的五边形,城址大部分压在今郑州市区下,个别地段的城墙仍高出现今地面。经解剖,郑州商城的城墙多为平地起建,分主体墙和护坡两部分,城外无壕。
该城始建于二里岗下层早段,繁荣于二里岗下层晚段和二里岗上层早段,废弃于二里岗上层晚段,与二里岗文化相平行。故此城当系成汤至仲丁迁隞之前诸代商王所居之亳,而二里岗文化就可被定为商代前期文化。
1983年,在偃师县西关外的化肥厂和塔庄之间又发现了一座二里岗文化的大型古城。该城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公里。偃师商城最初的布局即是由此小城和位于其中的宫城所组成的,而大城是稍晚阶段由此小城扩建而成的。这是所见先秦时期布局最为严整的都城之一。
从发现和研究情况看,该城始建于二里岗下层早段,废弃时间也与郑州商城相去不远.
1990年,在郑州西北远郊约20公里处的小双桥村一带又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总面积约144万平方米。该遗址延续时间较短,在年代上相当于二里岗上层晚段。其时正当郑州古城与偃师尸乡沟古城衰落之际,1995年该遗址还发现了与甲骨文为同一系统的朱书陶文。又将商代文字的出现向前提早了一段。
1954年发现,1963、1974年发掘的湖北黄陂盘龙城古城,可作为二里岗文化一些小型城址的代表。该城位于长江北岸盘龙湖湖滨的一座小山丘上。与黄陂盘龙城古城同类的城址还有山西夏县东下冯古城、垣曲的古城镇古城、河南焦作的府城古城。
除以上介绍的王都及方国都城或军事重镇外,西安老牛坡、藁城台西、柘城孟庄、济南大辛庄等遗址从发掘所获资料看,也应是区域性的中心聚落,它们虽未发现城墙,但也不能排除作为方国都城或重镇的可能。
二里岗文化在50年代一般分为两期,即二里岗上层和二里岗下层。习惯上大家将二里岗下层所细分出的两期分别称为二里岗下层早、晚段,二里岗上层所细分的两期称为二里岗上层的早段和晚段。
二里岗下层早段分布范围比较小,主要分布于河南省中西部的郑州—伊洛一线,兼及晋西南和陕西的关中东部地区。前面说过,河南省中西部是二里头夏文化的中心分布区,早商文化在形成之初即占据这一带,很可能说明灭夏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商王朝是将经略的重点放在有夏之居的范围内。而此时位于二里头遗址附近的偃师商城,很可能即是为统治夏遗民所专设的一处别都。这也正是该城在始建之初既已步入繁荣期的内在需要。
二里岗下层晚段时分布范围有所扩大,向北达到了河南省的最北部,向东占有了豫东和江淮地区西部,向南则到达了鄂东北长江沿岸。这一时期商文化的分布范围的扩展,显然是针对东南方和南方。江淮地区和鄂东北一带所迫近的皖南—赣东北地区,不仅是当今我国铜矿的一大产地,也是古代著名的产铜中心。
到二里岗上层时,二里岗文化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向北直到太行山以北的壶流河流域,向东又延伸到了山东省的西半部和江淮地区的东部。此期二里岗文化的分布范围之广,是商代以前任何一个考古学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期商文化向北方的扩展与其先前向西部渭河流域的突入,从分布上恰好形成了面对晋陕高原的钳形包围之势。联系到晚商武丁时期与西北方异族之间的频繁战争,则此时商文化的分布态势,很可能已体现了商人遏制西北方业已强大起来的敌人的战略意图。此时,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也同处于繁荣时期。说明商人的势力已达巅峰状态。
二里岗上层偏晚阶段,商文化向外扩张的迅猛势头有所减弱,只是向山东腹地有所纵深。此时正当商王仲丁、外壬居隞时期前后。从文献上看,大约商王仲丁—河亶甲之时,东方蓝夷、班方等夷人不断侵扰商王朝,商王朝对其采用了征伐的手段。很可能是伴随着这种大规模军事行动,商人的势力才深入到潍河以西之地。
由于二里岗文化在扩大分布过程中和新占区的原有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地方类型。其核心分布区即郑州—伊洛一线,可以二里岗遗址为代表称为二里岗类型。此外的周边地区、则可分出北村(陕西)、东下冯(山西)、大辛庄(山东)、台西(河北)、大城墩(安徽)、盘龙城(湖北)六个地方类型。这六个类型犹如六个花瓣,围拱着花芯—二里岗类型。
从相对年代说,二里岗文化晚于二里头文化,早于殷墟文化。从绝对年代说,二里岗文化的C年代数据不多,较可靠的年代范围是公元前1600~1300年。相当于商王成汤至盘庚迁殷之前的二十位商王在位的时间。
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流行绳纹。炊器主要是斜腹、薄胎的鬲、甗、斝(鬲式斝);盛贮器主要包括大口尊、深腹盆、簋(盆式簋)、豆(包括真腹豆与假腹豆)、捏沿罐等。酒器有爵、(泥质)斝,少见盉。另有少量的釉陶和硬陶。
陶器演变的总体趋势:二里岗下层陶器多薄胎、细绳纹,而二里岗上层时陶胎普遍增厚,绳纹变粗;鬲和甗多由卷沿圆唇演变为折沿方唇(且鬲的颈部多有同心圆装饰),体形由瘦高向矮胖发展;大口尊由体粗矮、肩部明显、口径略等于肩径到体瘦高、肩退化、口大于肩径。
(1)青铜器进一步流行。出现了许多新的容器。工具中新增了一种长条形有銎端刃器如斤、钁、臿等。
(2)流行深窖穴。
(4)杀牲、杀人为建筑物奠基。
(5)卜骨用牛骨为主,有灼有钻,但无凿。
二里岗文化二里岗类型的陶器群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组:
(1)鬲、甗、深腹盆、橄榄状平底罐等,来源于豫北冀南地区的下七垣文化。
(2)爵、真腹豆、中口深腹圜底罐、浅腹盆、捏沿罐等,来源于二里头文化。
(3)大口尊、器盖等,为下七垣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共有,属共同的地域风格。
(4)鬲式斝、(深腹盆式)簋、假腹豆等为新创。
此外,还有源自山东岳石文化的红褐陶素面甗、罐;源自东下冯类型的敛口折肩瓮、晋中的深直腹鬲、河套地区的无足根鼓腹鬲;源自东南沿海地区的几何印纹硬陶、原始瓷器。
总体上看,二里岗文化主要是继承下七垣文化发展而来的,同时又吸收了二里头文化及周边的多种文化的成分,并有自身的许多创造(没有创造发明,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文化就不会进步)。
二里岗文化的最终流向是殷墟文化。但二者之间还有一段时间的缺环,此段遗存在豫北、冀南、鲁西与豫东等地都有发现,而在原中心区伊洛—郑州地区则极少见到。说明此期商文化的分布重心发生了转移。这与文献记载自商王仲丁之后商人的几次迁徙行为有关。
二里岗文化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还不断的向周边地区施加文化影响,不仅它的分布范围大于二里头文化,而且它的影响范围和它在大部分地区的影响度都超越了二里头文化。尤其是在南方长江流域,二里岗式的陶器一直分布到湘江和赣江流域,铜器的分布似乎更远。前已述及,早商文化向南方的传播和渗透,其目的主要是控制铜矿产地,掠夺铜矿资源。而且,在商人向外扩张的过程中,黄陂盘龙城这样的区域性中心聚落就成了重要的跳板和战略上的桥头堡。
在北方,二里岗文化不仅在分布上形成了针对晋陕高原地区的钳形包围之势,而且对被包围地区的文化也施加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甚至远在河套地区的朱开沟遗址中都发现有商文化风格很浓的墓葬。
二里岗文化属早商文化,比二里岗文化更早的商人系统的文化邹衡则称为先商文化。先商文化原本也应是一种族文化的命名,但邹衡提出这一概念时,已赋予了它考古学文化的含义。认为这是年代上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的一种文化遗存。并从北向南划分了三个类型:
(1)漳河型:分布于滹沱河和漳河之间的太行山东麓,以邯郸涧沟、磁县下七垣遗址为代表。
(2)辉卫型:分布于漳河以南,黄河以北,以新乡潞王坟遗址为代表。
(3)南关外型:分布于黄河以南郑州一带,以郑州南关外下层为代表。
后来李伯谦将南关外型从先商文化中排除出去,认为它是夏代夏人某一与国的遗存。郑州至二里头(夏都斟寻)直线距离80公里,其间可能包括了葛、韦、顾、昆吾等小国在内。李伯谦先生还将漳河型与辉卫型合称为下七垣文化,避免直呼这类遗存为先商文化。
据刘绪研究,下七垣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大体以沁水下游为界而东西对峙。
下七垣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有相当程度的共性,以至于以往曾有学者将其归入二里头文化,称二里头文化下七垣类型(赵芝荃)。实际上,二者的差异也是显著的。下七垣文化炊器以鬲、橄榄形平底罐为主,这与二里岗文化明显是同一系统而与二里头文化则大异其趣。下七垣文化还非常流行蛋形瓮(约占陶器群1/6)和深腹平底盆,缺少二里头式的酒器。已发现的这类遗存在年代上与二里头文化的二至四期相当。而且,它的分布地域和文献记载中商之先世的活动范围也是大体相合的。
下七垣文化是否是整个先商时期的文化,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文献记载有商祖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的说法,而下七垣文化只能早至二里头文化二期,显然,它很可能并非整个先商时期的文化。据有人研究,分布于河北南部漳河流域的龙山期文化和晋中地区同时期文化应是下七垣文化的两支主源。《诗.商颂》:“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有娀氏是分布于山西中部的一个古族。商人的母系很可能源出山西。